就在朝堂之上一片愁云惨雾,龙椅上的皇帝赵煦将御案拍得“砰砰”作响,怒斥群臣“个个尸位素餐,连一个萧峰都束手无策”之际,位列文臣之首、身着绯色官袍的老丞相韩琦,始终垂着眼帘沉默不语,此刻眼中却骤然闪过一丝精光。
他缓缓抬手,整理了一下胸前绣着仙鹤的袍袖,双手持着那柄温润的白玉笏板,脚步沉稳地从文官队列中走了出来,立于殿中,朗声道:
“陛下息怒,龙体为重;诸位同僚也请稍安勿躁。
老臣……或有一策,或可缓解当前危局,若能侥幸成事,甚至可重创那萧峰贼子,断辽人臂膀!”
此言一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聚焦在这位三朝元老身上——韩琦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谋定过西北边事,深谙朝堂与列国权术,此刻他开口,便是众人最后的希望。
龙椅上的赵煦更是如同溺水之人抓住了救命稻草,原本紧绷的脸色缓和了几分,急忙向前倾了倾身子:“韩爱卿速速讲来!
若真能解此困局,朕必不吝重赏!”
韩琦微微躬身,清了清嗓子,语气从容不迫:“陛下,据我大宋安插在西夏兴庆府的密探传回的消息,那西夏国内,也并非铁板一块。
太后李秋水虽与萧峰素有交情,甚至……哼,坊间传闻,二人关系暧昧,或有不堪之私情。”
他说到此处,刻意顿了顿,语气中带着几分士大夫的鄙夷,略过了那些污秽细节,继续道:“然,西夏国主李谅祚,今年不过二十六,年少气盛,对其母后李秋水长期把持朝政、独断专行早已心怀不满;
更兼萧峰近年声名鹊起,连李秋水都对其另眼相看,李谅祚对这‘外人’更是嫉妒与怨恨交加!
老臣以为,我大宋或可从此处着手,撬动西夏局势。”
话音刚落,站在文官前列的御史中丞王岩叟立刻出列,手持笏板躬身质疑:“丞相此言差矣!
那李谅祚终究是李秋水的亲生儿子,血浓于水,岂会为了外人,违背生母之意,去对付他母亲‘看重’的萧峰?
此计看似巧妙,实则违背人伦,恐怕难以施行啊!”
韩琦似乎早料到会有此问,闻言非但不慌,反而微微一哂,笑容中带着几分洞悉世情的狡黠:“王御史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李谅祚是李秋水的儿子不假,但他更是西夏的皇帝,是党项一族的共主!
据老臣所知,此子自小便有枭雄之志,绝非甘于人下之辈,尤其不甘心永远活在他母亲的阴影之下,做个傀儡皇帝。”
他目光扫过殿内众人,声音陡然提高了几分,字字铿锵:“试问诸位同僚,古往今来,天家何曾有过真正的亲情?
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父子反目、兄弟相残尚且屡见不鲜,何况是母子之情?
老臣敢断言,普天之下,没有任何一个皇帝,会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江山社稷、祖宗基业,拱手让给一个外人——哪怕这个外人,是他母亲的心上人!
李谅祚若想亲政,萧峰与李秋水的‘交情’,便是他最大的障碍!”
这番话,鞭辟入里,直指权力核心的残酷逻辑,顿时引得殿内大部分大臣,尤其是那些在朝堂倾轧中摸爬滚打多年、深谙权术的文臣,纷纷点头称是。
连龙椅上的赵煦,都不由自主地微微颔首——他登基之初,也曾受制于高太后,对“太后掌权、皇帝靠边”的滋味深有体会,此刻听韩琦这般说,只觉得字字说到了心坎里,愈发觉得此计大有道理。
“韩丞相高见!”
户部尚书张方平率先附和,“此乃驱狼吞虎、挑动西夏内斗的妙计啊!
让他们自相残杀,我大宋坐收渔利!”
“是啊!
借西夏太子之手,对付萧峰,既不用我大宋出兵,又能乱其联盟,妙哉!”
吏部侍郎曾布也跟着赞叹。
然而,朝堂之上从不乏反对之声。
刚直的兵部尚书郭逵随即出列,沉声道:“丞相之计虽妙,但有一事不明——如何确保李谅祚会听从我大宋的游说?
他若心存疑虑,将我国使者绑了,献给李秋水或萧峰邀功,岂非弄巧成拙,反而让萧峰对我大宋更添戒心?”
紧接着,枢密副使章惇也皱眉补充:“郭尚书所言极是!
即便李谅祚被说动,有意对付萧峰,他麾下军队若不听调遣,又有何用?
李秋水执掌西夏朝政十余年,在西夏禁军与铁鹞子中威望极高,军中将领多是她的心腹!”
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质疑,韩琦显得成竹在胸,目光从容地看向二人,一一解答:“郭尚书所虑,老臣早有应对。
派遣使者,自然需秘密进行,绝不可声张;
人选亦需精心挑选——老臣举荐起居舍人苏颂,此人能言善辩,熟悉西夏风土人情,更懂得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必能担此重任。”
“至于章副使担心的兵权之事,”
他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几分笃定,“哼,李谅祚虽年轻,却也并非毫无根基。
他毕竟是西夏名义上的国主,这些年暗中培养的宗室亲军与心腹将领,不在少数。
即便不能调动举国之兵,只要能说动他调动部分忠于皇室的兵马,在萧峰前往兴庆府的半路设伏,哪怕只是袭扰萧峰的銮驾,无论成败,都足以在萧峰与李秋水之间埋下猜疑的种子——李秋水若护着萧峰,便是‘胳膊肘往外拐’,置儿子安危于不顾;
萧峰若怀疑李秋水早已知情,他们的联盟便会出现裂痕!”
说到此处,韩琦顿了顿,缓缓抬起头,目光越过众臣,最终落在龙椅上的赵煦身上,抛出了最关键、也最让皇帝忧心的问题:“当然,此计最关键之处,陛下恐怕也已想到——即便李谅祚成功派出大军拦截,又能否真的留下萧峰?”
这正是赵煦最担心的一点!
他猛地攥紧了龙椅的扶手,迫不及待地追问:“是啊!
韩爱卿,那萧峰武功卓绝,堪称非人!
我大宋十万精锐尚且不能挡其锋芒,西夏小国寡民,军队再是悍勇,又如何能抵挡得住那人间凶器?
若只是白白让西夏消耗兵力,却伤不到萧峰分毫,岂不是白费功夫?”
韩琦心中暗叹一声——陛下只知大宋禁军的颓势,却不知西夏铁鹞子的精锐,论单兵战力,未必就比大宋禁军差。
但这话是万万不能宣之于口的,否则便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他面上不动声色,只是缓缓捋了捋颌下的白须,用一种沉稳而带着一丝冷酷的语气说道:
“陛下明鉴,萧峰之勇,确非寻常军队可敌,老臣也从未奢望李谅祚能凭一己之力,阵斩萧峰于西夏境内。”
他话锋陡然一转,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图穷匕见:“此计之妙,不在于‘杀萧峰’,而在于‘驱虎吞狼’,在于‘隔岸观火’!
无论李谅祚成功与否,我大宋都毫无损失!”
“若他侥幸成功,萧峰殒命西夏,自是去了我大宋心腹之患,举国同庆;
若他失败,损兵折将的是西夏,消耗的是西夏的国力,结下深仇大恨的,也是西夏与辽国!”
韩琦的声音越来越高,“届时,萧峰即便安然抵达兴庆府,面对一个因他而内部撕裂、实力受损的西夏,面对一个对他恨之入骨的国主李谅祚,他还能顺利与西夏达成联盟,共抗我大宋吗?”
他重重一揖,掷地有声:“陛下,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此计对我大宋而言,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好!
好一个百利而无一害!”
龙椅上的赵煦闻言,眼睛猛地亮了起来,多日来积压的阴郁仿佛一扫而空!
他越琢磨越觉得此计精妙——既不用大宋出兵,也不用耗费粮草,只需派一个使者,便能搅动西夏风云,将所有的风险和代价都转嫁给西夏,简直就是空手套白狼!
“韩爱卿真乃国之栋梁!
社稷之臣啊!”
赵煦大喜过望,猛地从龙椅上站起身,当即下令:“赏韩琦黄金千两,锦缎百匹,加封太子太保!
此事,便全权交由韩爱卿负责,一应人手、物资,皆可便宜行事!
苏颂即刻擢升为大理寺少卿,出使西夏之事,也由他负责!
务必要让那西夏,乱起来!”
眼见皇帝龙颜大悦,龙椅上的赵煦连喊三声“好”,又当场下旨重赏韩琦,将出使西夏、搅动风云的事全权交其负责——这姿态已然明了,韩丞相此计不仅得圣心,更是成了眼下朝堂的“定海神针”。
方才还为“计策可行性”吵得面红耳赤的群臣,瞬间换了副面孔,纷纷收敛起之前的质疑与争执,潮水般围拢到韩琦身边,你一言我一语,马屁拍得震天响,那变脸的速度,比翻书还要快。
最先改口的便是方才第一个跳出来质疑的御史中丞王岩叟,他此刻早已收起了满脸的凝重,脸上堆着比春日暖阳还要和煦的笑容,凑到韩琦身侧,微微躬着身子,语气里满是敬佩:“韩丞相果然是老成谋国!
方才是下官愚钝,未能看透此计深意,如今想来,丞相这‘驱虎吞狼’之策,简直是神来之笔!
深谋远虑,算无遗策,有您在,实乃我大宋之福,陛下之幸啊!”
说罢,还不忘偷偷瞥了眼龙椅,见皇帝正含笑看着这边,连忙又补了一句:“有丞相主持大局,何愁萧峰不灭,何愁边患不平!”
紧随其后的是户部尚书张方平,他捋着山羊胡,脸上的谄媚几乎要溢出来,声音也拔高了几分,像是要让殿内所有人都听见:“韩丞相此计,堪称千古奇策!
您想啊,萧峰那贼子再勇,一旦陷入西夏内斗的泥潭,必定首尾不能相顾——李谅祚拦他在前,李秋水疑他在后,辽国那边又催他速归,他便是有三头六臂,也架不住这般折腾!
此计一出,陛下从此便可高枕无忧,我大宋的江山,也能安稳无忧了!
丞相之功,当载史册啊!”
吏部侍郎曾布也挤了过来,对着韩琦拱手笑道:“丞相高瞻远瞩,非我等凡夫俗子能及!
方才章副使还担心李谅祚调不动兵,下官也跟着犯嘀咕,如今听丞相一分析,才知丞相早已将西夏内情摸得通透——连李谅祚有多少心腹亲军都了如指掌,这等筹谋,真是令人叹服!
有您坐镇中枢,我大宋文有良相,武有能将,何愁辽贼不破!”
素来以刚直着称的兵部尚书郭逵,此刻也收起了方才的严肃,走到韩琦面前,语气虽不如旁人那般谄媚,却也带着几分真心的赞叹:“韩丞相,末将先前多有疑虑,是末将目光短浅了。
此计不仅不用我大宋一兵一卒,还能让西夏与辽国结仇,着实是妙!
您虽为文臣,却比我们这些武将更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有您在,何愁天下不定,何愁边尘不清!
末将佩服!”
枢密副使章惇也紧随其后,脸上带着几分释然的笑容,对着韩琦拱手道:“丞相此计,环环相扣,算尽了人心与权术,尤其是那句‘百利而无一害’,真是点醒了我等!
先前我担心李谅祚不听调遣,如今才明白,丞相要的本就不是‘杀萧峰’,而是‘乱西夏’——哪怕只是袭扰一番,埋下猜疑的种子,便是成功!
这份心思,缜密得令人心惊,章某自愧不如,丞相真乃国之柱石!”
连平日里不太出声的礼部尚书许将,也上前凑了热闹,语气谦和却满是推崇:“韩丞相三朝元老,历经风浪,果然有定国安邦之能!
此计既解了眼前萧峰之困,又断了辽夏联盟的可能,一举两得,还无半分风险,真是万全之策!
有您辅佐陛下,我大宋必定国泰民安,重现太平盛世啊!”
一时间,金銮殿内“丞相英明”“国之栋梁”“千古奇策”的夸赞声此起彼伏,方才的争执与担忧早已烟消云散,每个人脸上都堆着或真心或假意的笑容,围着韩琦连连恭维——毕竟,谁都清楚,此刻捧好了这位得圣心、掌大权的老丞相,便是捧好了自己的前程。
此刻殿内马屁如潮,方才的绝望、争吵与质疑,仿佛从未发生过一般。
而一条以“驱虎吞狼”为名、实则搅动西夏风云的毒计,就在这大宋的金銮殿上,在君臣的“同心协力”中,悄然成型。
《天龙八部:在下萧峰,天下第一》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才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才小说!
喜欢天龙八部:在下萧峰,天下第一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天龙八部:在下萧峰,天下第一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