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粮运与西市沟渠两个试点的成功,如同在沉闷的旧屋中凿开了两扇透气的窗,不仅带来了新鲜空气,更让许多人看到了屋外更广阔天地的可能。
数据是最有力的语言,当“节省三成”、“提前五日”、“损耗降至半成”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摆在面前,任何基于“祖制”、“体统”的反对都显得虚弱无力。
朝堂之上,关于新法的风向开始微妙转变。
之前那些或明或暗的抵制声音明显弱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官员开始“认真研究”起新法的细则,甚至有人主动向叶风、叶明示好,询问是否有更多试点推广的计划。
李云轩顺势下旨,将“直达分拨”的试点范围扩大到整个北境边军的常规补给,并在工部内部,将“分段承包”的模式推广到京城其他非核心区域的官方修缮工程。
叶明并未被这初步的胜利冲昏头脑。他深知,触及根本利益的改革,绝不会一帆风顺。
旧势力如同蛰伏的百足之虫,表面的退让之下,是更深层次的谋划与反扑。
果然,新的麻烦很快以另一种形式出现。
漕运司那边,孙主事等人表面上积极配合新法推广,但在具体执行中,却开始玩起了新的花样。
他们以“新线水文复杂”、“需熟悉航道”为由,在核算新路线运输成本时,有意无意地抬高了一些非关键环节的费用,试图从“过渡补贴”和新路线的运营中,找回部分失去的利益。
同时,他们开始鼓动一些依附于旧漕运线路的地方势力和行会,向朝廷上书,陈情“新法导致部分漕丁无事可做,恐生民变”,试图制造舆论压力。
而在工部,“分段承包”的推广也遇到了新的挑战。
一些有背景的大工行,见无法阻止这种新模式,便开始利用自身的人脉和资源,在竞标过程中做手脚。
或是联合几家进行围标,哄抬价格;或是贿赂负责招标的小吏,提前获取标底或打压有竞争力的小工队。
陈记工队在后续的一次竞标中,就因“资质尚浅,恐难当大任”这种模糊的理由被排除在外,最终中标的是一家报价高出两成、却与某位工部郎中有姻亲关系的大工行。
这些手段更为隐蔽,也更为阴险。它们不再直接对抗新法,而是试图在新法的框架内,通过扭曲规则、利用漏洞,将新法异化为新的利益输送工具,或者至少,将新兴的挑战者扼杀在摇篮里。
“他们学得倒快。”叶明听着叶风和鲁衡的汇报,冷笑一声,“知道硬抗不行,便开始钻空子,玩规则了。”
叶风皱眉道:“漕运那边,抬高成本尚可核查,但那些‘民变’之忧,虽是夸大其词,却也不得不防。工部这边的围标、串通,取证困难,处理起来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叶明沉吟片刻,道:“他们有张良计,我们便有过墙梯。漕运成本核算,让王账房带人,联合户部、工部精通河道工程的官员,组成联合核算小组,亲自沿着新路线走一趟,实地测量,将每一项成本都钉死!”
“至于‘民变’之忧,可让地方官府出面,组织闲置漕丁进行新码头建设、河道疏浚等以工代赈的项目,既能安抚人心,也能加快新线路配套设施的建设,堵住他们的嘴。”
“工部那边,”叶明看向鲁衡,“既然他们讲‘资质’,那我们就立‘标准’。你立刻牵头,拟定一份详细的《工造承包商资质评定细则》,不仅要看规模、历史,更要看重技术实力、过往业绩、工匠水平、诚信记录。”
“将资质分级,不同级别的工程,对应不同级别的承包商。同时,建立公开透明的投诉举报渠道,鼓励像陈记这样的小工队,对招标不公进行申诉,一旦查实,严惩不贷!”
他要做的,不仅是推行新法,更是要建立一套与之配套的、尽可能公平公正的运行和监督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减少人为操作的空间。
---
就在叶明忙于应对这些新形式的反扑时,家中却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叶瑾对算学的热情与日俱增,那几本启蒙手稿早已满足不了她。她开始缠着叶明,想要看更深的书,甚至对叶明偶尔提及的“格物”原理也产生了浓厚兴趣。
这一日,叶明正在书房绘制一份关于改进水车效率的草图,叶瑾端着一盘水果进来,一眼就被图纸吸引了。
“三哥,你这画的是什么?这些轮子为什么大小不一样?连着的杆子为什么是弯的?”
叶明见她有兴趣,便放下笔,耐心解释道:“这是我想改进的一种水车。利用水流冲击大轮子转动,通过这些大小不同的齿轮和这根叫做‘曲柄’的杆子,把转圈的力量变成来回拉动的力量,可以用来鼓风、提水,或者带动其他机器。”
他一边说,一边用笔在草图上比划着力的传递过程。
叶瑾听得似懂非懂,但大眼睛里却闪烁着奇异的光彩:“就是说……不用人力,也不用牲口,靠着水自己流动,就能让机器动起来干活?”
“对,就是这个道理。”叶明笑着点头,“这世间万物,其运行都有规律可循,格物之学,就是探究这些规律,并利用它们为人服务。”
叶瑾看着那复杂的草图,第一次感觉到,那些枯燥的数字和线条背后,竟然连接着一个如此奇妙而富有力量的世界。
她不再仅仅满足于计算田亩租税,而是开始追问“为什么”,开始对身边各种物事的原理产生了好奇。
李婉清看着女儿的变化,从最初的不解,到如今的默许,甚至偶尔也会饶有兴致地听叶明讲解一些浅显的物理现象。
府里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少了几分旧式官宦人家的刻板,多了一丝探究与求知的活力。
叶明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慰藉。他知道,真正的变革,其最深广的力量,并非仅仅来自于朝堂之上的政令,更来自于这润物无声处,来自于千千万万个像瑾儿一样被点燃的好奇心与被解放的思考力。
朝堂上的博弈与反扑,是看得见的烽火;而这家宅之内,这市井之间,那悄然滋生的对新知、对效率、对公平的渴望与追求,才是真正能够燎原的星火,是推动这架古老马车前行的、最深沉而持久的动力。
《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才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才小说!
喜欢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