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上党区非遗瑰宝:潞绣、砂锅、大缸、碧松烟与猪汤的千年传承
在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非遗文化如璀璨星辰般闪耀,其中潞绣、砂锅、大缸、碧松烟与猪汤,以其独特的技艺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上党区非遗宝库中的瑰宝。
潞绣:针尖上的艺术传奇
潞绣,作为山西省长治地区的传统民间刺绣艺术,以其设计别致、图案精美、绣艺精湛而闻名遐迩。
其工艺巧妙融合了湘绣的细腻、苏绣的雅致与潞绣的古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潞绣的历史可追溯至二十世纪,当时长治市成立刺绣厂,主营家纺产品,开启了潞绣产业化发展的先河。
然而,面对沿海城市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潞绣厂一度陷入困境。
直到1992年,企业迎来转机,通过承接美国订单,成功打开国际市场,并组建中美合资企业,将潞绣推向世界舞台。
如今,潞绣工艺品已发展出16大类上万个品种,涵盖手绣、机绣、抽纱刺绣等多个领域,产品远销欧美、中东等12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绣品达165万件,成为山西最大的绣品出口企业之一。
潞绣不仅承载着上党人民的智慧与勤劳,更成为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让世界领略到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的独特魅力。
砂锅:泥土与窑火的千年对话
上党区的砂锅制作技艺,以东和乡南和村的黑砂锅为代表,传承七代,历史悠久。
其原料取自南岭山特有的铝矾土,经过选料、配料、踩泥、制坯、修坯、晾晒、上釉、焙烧、焖窑、出窑等十余道核心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传统工艺中,焙烧与焖窑环节要求精准控温,最终形成器壁致密、透气性好、储热性强的独特结构。
黑砂锅不仅传热快、散热慢,而且微孔结构促使食材受热均匀,汤汁鲜味物质保留率更高,适用于煲汤、煎药等慢火烹调方式。
第七代传承人王志,通过景德镇陶瓷专业学习,对配料比例与器形进行改良,开发出茶具、工艺品等新品系,推动传统砂器创新发展。
如今,王志砂锅专业合作社年产砂锅3万余个,产品远销河北等地,成为上党区非遗产业化的成功典范。
大缸:泥土中的千年坚守
东兴大缸,作为上党区另一项非遗瑰宝,其捏制与烧造技艺可追溯至明清时期。
这里的高岭土中富含铝和铁元素,经过高温烧制后形成致密而坚固的结构,使得东兴大缸不仅透气性好,且密封性出色,成为酿醋、储酒和腌菜的理想容器。
东兴村的捏缸匠人,需经历“三年学艺,一生守艺”的艰辛历程。
从选土、筛泥到揉泥、制坯,每一道工序都需反复打磨,直至完美。
第八代传承人翟阳兵,通过创立山西焱垚鑫陶业有限公司,将传统手工艺转型为现代化企业,引入电窑控温技术,年产量提升至6万口,最大缸体口径达80厘米、高120厘米。
东兴大缸不仅成为知名酒厂、醋厂的争相购买的“明星产品”,更带动了周边20余户贫困家庭实现脱贫致富。
碧松烟:墨香中的千年传承
碧松烟,作为潞墨的别称,起源于隋唐时期的山西上党地区。
其以五龙山、雄山一带的油松为原料,经过古法烧烟、合胶、捶打等工序制成,墨体质地细腻、光泽如漆且坚硬似玉。
唐宋时期,碧松烟被列为皇家贡品,唐代诗人李白在《酬张司马赠墨》中以“上党碧松烟”与“夷陵丹砂末”并称,侧面反映其作为文人雅士推崇的文房珍品地位。
现代非遗传承人李岳峰父子,通过复原古法工艺,使碧松烟制墨技艺于2018年入选长治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们赴安徽系统学习徽墨制作技艺,建立原料林基地保障油松供应,并开发出“唐风”“宋韵”系列仿古松烟墨,年产量恢复至2000锭规模。
碧松烟不仅承载着上党地区书画艺术的发展历程,更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见证。
猪汤:舌尖上的百年乡味
荫城猪汤,作为上党地区的传统名吃,最早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时期。
它以猪骨熬制的原汤为核心,搭配猪头肉、下水及蹄筋等部位,采用反复浇滗原汤的独特技法制作而成。
成品汤色乳白、肉嫩鲜美,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荫城猪汤的制作流程历经猪下水清洗、整夜熬汤、刀工切配等工序,耗时约10小时。
其核心区域位于荫城镇广场,日均供应量达400碗,形成“五步一店”的密集分布格局。
2016年,荫城猪汤入选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升级为山西省级非遗项目。
如今,荫城猪汤已成为上党区的一张美食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品尝。
长治市上党区的潞绣、砂锅、大缸、碧松烟与猪汤,以其独特的技艺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共同构成了上党区非遗文化的璀璨画卷。
它们不仅是上党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更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体现。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加强对这些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