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潞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艺、草帽缏、鼓乐与砂器制作的传承与魅力
长治市潞城区,这片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土地,孕育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潞城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本文将深入探讨潞城区的布艺、草帽缏、鼓乐和砂器制作技艺,揭示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传承故事。
一、潞城布艺:针线间的文化传承
潞城布艺,作为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闻名遐迩。
其中,“卢医山布虎”和“潞王虎”是潞城布艺的两大代表。
“卢医山布虎”的第四代传承人冯禄芝,自幼在家庭的影响下学习布艺制作。
她凭借一双巧手,将普通的布料转化为栩栩如生的布老虎。这些布老虎色彩艳丽、造型夸张,既保留了传统布艺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
冯禄芝不仅制作了大量布老虎,还创新设计了“祥龙”等作品,为新年献礼。
她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广受欢迎,还远销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成为潞城布艺走向世界的桥梁。
另一位传承人刘海兰,则专注于“潞王虎”的制作与研发。
她从最初的几个品种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个品种,不断推陈出新。
为了弘扬这门老手艺,刘海兰从2003年开始培训从业人员,累计培训人数超过2万人。
她还创建了潞城区潞之锦布艺有限公司,带领周边妇女成立手工艺品合作社,让姐妹们有活可做、有钱可挣。
刘海兰的努力不仅让潞王虎焕发了新的生机,也为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潞城草帽缏:麦秆间的历史记忆
潞城草帽缏,又称“掐帽缏”,是以麦秆为原料的传统手工编织品。
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清代时形成独特工艺体系,并成为晋商标志性出口商品。
潞城草帽缏以其色泽洁白、双面光滑、质地薄韧等特点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白”“山西白”。
在清末时期,潞城草帽缏的出口量位居中国出口商品前列,仅次于丝茧、茶叶和绸缎。
其产品覆盖德、法、意等十余国,甚至成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等欧美名人的出行凉帽。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机械化生产的普及,潞城草帽缏的生产逐渐萎缩,最终在21世纪初消失。
尽管如此,潞城草帽缏作为农耕文化的物质载体,依然承载着那段辉煌的历史记忆。
潞城草帽缏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包括选材、风干、浸泡、编结等多个环节。
其中,编结环节最为关键,需要编织者具备高超的技艺和耐心。
在过去,潞城东乡的妇女们常常在闲暇时间聚在一起编草帽缏,她们一边聊天一边掐缏子,既增进了邻里间的感情,又赚取了零花钱。
如今,虽然这项技艺已经逐渐消失,但那些精美的草帽缏依然在民间收藏中流传着,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
三、潞城鼓乐:鼓声中的文化韵律
潞城鼓乐,作为山西省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观众。
潞城鼓乐的表演形式以击鼓为核心,包含“左转打”“右转打”“单槌花”“盘头花”等技法。
表演时,鼓手们动作幅度大且配合节奏与喊声增强氛围感,让人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力。
2023年5月,潞城鼓乐被列入山西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
同年11月,其传承人薛路红入选省级非遗传承人名单。
为了推动潞城鼓乐的活态传承,薛路红通过进校园等方式开展传承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这门传统艺术。
如今,潞城鼓乐已经成为潞城区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在各类节庆活动中亮相表演。
四、潞城砂器制作:泥土中的艺术瑰宝
潞城砂器制作技艺是潞城区另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小眼砂锅制作技艺”和“砂罐制作技艺”是潞城砂器制作的代表。
这些砂器以当地特有的黏土为原料,经过选料、成型、烧制等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潞城砂器以其独特的造型和优良的性能而闻名。
小眼砂锅具有透气性好、保温性能强等特点,非常适合炖煮食物;而砂罐则以其坚固耐用、造型美观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过去,潞城砂器是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具之一。
如今,虽然现代炊具的普及对潞城砂器市场造成了一定冲击,但仍有部分传承人坚持传统制作工艺,致力于潞城砂器的保护与传承。
为了推动潞城砂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们通过举办砂器制作技艺培训班、建立砂器制作技艺传承基地等方式,培养了一批新的传承人;同时,他们还积极组织砂器制作技艺展览和交流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潞城砂器制作技艺的独特魅力。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