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其乐自得

首页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网游:我在游戏里当官差校园修真高手活人禁忌2网游之亡灵神官我为王傲世猛龙齐等闲慕君已久,愿君长宁敛财人生.最强纨绔温宁厉北琛许逸全文免费阅读小说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其乐自得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全文阅读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txt下载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最新章节 - 好看的网游动漫小说

第256章 乡饮礼中,藏着尊老的温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论语?乡党》里这短短十字,如同一帧泛黄却温暖的古画,定格了两千多年前乡村宴席上的动人瞬间 —— 乡亲们聚在一起饮酒,等到拄着拐杖的老人起身离席后,其他人才能依次离开。这看似简单的礼仪细节,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严苛的戒律,却把中华民族尊老敬长的传统美德,悄悄揉进了烟火气十足的乡居生活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当我们重新凝视这句古训,仿佛能听见古老乡村里酒杯碰撞的轻响,看见老人们蹒跚离去的背影,也开始思索:在亲情日渐疏离、礼仪逐渐简化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找回那份藏在乡饮礼中的尊老温度?

一、记忆里的乡宴:外婆村口的酒桌与 “等老人先走” 的规矩

我的童年,是在皖南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里度过的。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沿着一条小河散落分布,谁家有红白喜事、逢年过节,都会在村口的晒谷场上摆起宴席,全村人凑在一起热闹。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年秋收后的 “谢神宴”—— 为了感谢土地神的庇佑,也为了庆祝丰收,村里的长辈会牵头,家家户户出些粮食、蔬菜、家禽,在晒谷场搭起灶台,做上几十桌饭菜,邀请全村人赴宴。

每次宴席前,村里的老人们都会提前到场,他们大多拄着拐杖,有的是用竹子做的,有的是用木头雕的,杖头还挂着布袋子,里面装着老花镜、手帕之类的小物件。男人们会主动上前,搀扶着老人走到最靠前的几桌 —— 那是专门为 “杖者” 准备的席位,桌子比其他桌略高一些,椅子也更宽大,方便老人坐下和起身。女人们则忙着给老人递茶、剥水果,嘴里念叨着:“张爷爷,您慢些,小心台阶”“李奶奶,这椅子垫了棉絮,坐着暖和”。

宴席开始后,没有人会先动筷子,要等村里辈分最高的老人拿起筷子,说了句 “大家吃吧”,其他人才能开始用餐。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当有老人放下筷子,准备起身离席时,原本喧闹的酒桌会瞬间安静下来。旁边的年轻人会立刻站起来,伸手扶住老人的胳膊,帮他理理衣角,轻声问:“爷爷,要不要我送您回家?” 其他桌的人也会停下筷子,看着老人慢慢走出晒谷场,直到老人的背影消失在巷口,大家才会继续说笑、饮酒。

有一次,我才六岁,跟着母亲去赴宴。宴席快结束时,我看见隔壁的王爷爷拄着拐杖站起来,便着急地拉着母亲的手说:“娘,我们也回家吧,我想玩积木了。” 母亲赶紧按住我,小声说:“傻孩子,要等王爷爷走了,我们才能走。这是规矩,要尊敬老人。”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看着王爷爷在邻居家叔叔的搀扶下慢慢走远,直到看不见人影,母亲才牵着我的手,跟着其他人一起离开。

后来我问外婆,为什么一定要等老人走了才能走。外婆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一边剥着毛豆,一边给我讲:“在咱们村里,老人是家里的根,是村里的宝。他们年轻时种地、建房,把一辈子都献给了村子,给我们挣下了吃的、住的。现在他们老了,走不动了,我们就得让着他们,敬着他们。吃饭让他们坐好位置,离席让他们先走,这不是客套,是良心。” 外婆的话很朴实,却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扎下了根 —— 原来 “杖者出,斯出矣” 不是书本里的死规矩,而是藏在乡村烟火气里的真情,是一辈辈人传下来的 “良心账”。

那些年的乡宴,没有精致的餐具,没有昂贵的菜肴,只有粗瓷碗里的米饭、陶盆里的炖肉、竹篮里的青菜,却因为这份 “等老人先走” 的规矩,变得格外温暖。老人们脸上的笑容,年轻人搀扶的双手,孩子们安静等待的眼神,构成了乡村最动人的风景。这份风景,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更让人难忘,因为它藏着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尊重,藏着一个村庄最朴素的善良。

二、历史长河中的乡饮礼:从先秦到明清的尊老传承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并非孔子偶然记录的乡村习俗,而是对先秦时期 “乡饮酒礼” 的生动写照。在古代,乡饮酒礼是乡村社会最重要的礼仪之一,它不仅是乡亲们聚会饮酒的场合,更是传递伦理道德、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而 “尊老” 则是这一礼仪的核心灵魂。

根据《仪礼?乡饮酒礼》记载,早在西周时期,乡饮酒礼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流程,从邀请宾客、布置场地,到席位安排、饮酒顺序,每一个环节都透着对老人的尊重。首先是宾客的选择,乡饮酒礼的宾客分为 “宾”“介”“众宾”,其中 “宾” 必须是村里德行高尚、年纪较大的长者,由地方官亲自登门邀请;其次是席位安排,“宾” 的席位设在堂的西阶之上,面朝东,是整个宴席中最尊贵的位置,其他宾客按照年龄和辈分依次排列,年轻晚辈则坐在堂下的阶前,方便随时起身侍奉老人;最后是饮酒顺序,必须先向 “宾” 敬酒,再向 “介” 敬酒,最后才轮到晚辈们互相敬酒,饮酒时,晚辈要双手捧着酒杯,举到与额头平齐的高度,敬给长辈,长辈饮完后,晚辈才能饮酒。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乡饮酒礼中的尊老传统依然被保留下来。孔子生活的时代,他经常参与乡饮酒礼,并且以身作则,践行 “杖者出,斯出矣” 的礼仪。《论语》中记载,孔子在乡饮酒礼结束后,总是会等到所有老人都离开,自己才最后一个离开。他曾对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他看来,尊重自己的长辈,也要尊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也要爱护别人的晚辈,而乡饮酒礼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最佳场合。

汉代时,乡饮酒礼被纳入国家礼仪制度,成为地方官教化百姓的重要手段。据《汉书?文帝纪》记载,汉文帝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乡饮酒礼,要求地方官每年定期组织乡饮酒礼,邀请村里的老人参加,并对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人进行表彰。在汉代的乡饮酒礼中,对 “杖者” 的尊重更加具体 —— 凡是年满七十岁的老人,都能获得朝廷赐予的 “王杖”(一种象征荣誉的拐杖),持有王杖的老人在乡饮酒礼中,不仅能坐在最尊贵的位置,还能享受 “出入官府不趋,毋二尺告劾,有敢征召、侵辱者,比大逆不道” 的特权,任何人都不能怠慢或侮辱持杖老人,否则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唐代是乡饮酒礼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乡饮酒礼更加注重仪式感和教育意义。根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代的乡饮酒礼会在学校举行,邀请当地的儒士、长者和学生参加。在宴席上,不仅有饮酒、吃饭的环节,还会安排儒士讲解儒家经典中关于尊老、孝亲的内容,让年轻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宴席结束时,学生们会排成整齐的队伍,恭送老人离开,直到老人的马车消失在视线中,学生们才能返回学校。这种将礼仪与教育结合的方式,让尊老敬长的美德更加深入人心。

明清时期,乡饮酒礼虽然在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尊老的核心精神依然未变。明代的《大明集礼》中规定,乡饮酒礼每三年举行一次,由地方官主持,邀请 “高年有德者” 为 “宾”,“次高年有德者” 为 “介”,其他老人为 “众宾”。宴席结束后,地方官要亲自搀扶 “宾” 上马车,并目送马车离去,其他官员和百姓则依次送别其他老人。清代的《大清会典》也对乡饮酒礼做出了类似规定,并且强调 “凡乡饮酒礼,务在敬老尊贤,敦崇礼教”,要求各级官员严格遵守,不得敷衍了事。

从西周的《仪礼》到清代的《大清会典》,乡饮酒礼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形式在变,规模在变,但 “尊老敬长” 的核心从未改变。“杖者出,斯出矣” 这句古训,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不同时代的乡村礼仪串联起来,让中华民族的尊老传统,在一次次酒杯碰撞、一次次目送老人离去的瞬间,代代相传,从未断裂。

三、不同地域的乡饮习俗:尊老礼仪的多样表达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这也让乡饮酒礼中的尊老礼仪,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无论是东北的热炕头、西北的土窑洞,还是江南的乌篷船、西南的吊脚楼,每个地方的乡宴上,都有属于自己的 “杖者出,斯出矣”,都藏着同样温暖的尊老温度。

在东北的农村,冬天寒冷漫长,乡宴大多设在村民家里的火炕上。东北人豪爽热情,但在尊老这件事上,却格外 “讲究”。每次有宴席,主人家都会把火炕最里面、最暖和的位置留给老人 —— 那里靠近炕头,温度最高,还能靠着墙壁,方便老人休息。老人们坐在火炕上,身边会放着暖水袋、棉垫子,主人家还会时不时地给老人添茶、换热水袋,生怕老人着凉。宴席结束时,年轻人会先帮老人穿上棉袄、棉鞋,然后背着老人下炕(东北的火炕较高,老人上下不方便),送到门口后,还要看着老人走进自家院子,才能转身回去。东北人常说:“老人是家里的‘定海神针’,敬着老人,家里才安稳。” 在他们看来,让老人坐在最暖和的地方,等老人走了再散席,不是 “麻烦”,而是做晚辈的本分。

在西北的黄土高原上,乡宴多在村民的土窑洞里举行。窑洞冬暖夏凉,是西北人最喜欢的聚会场所。西北的老人们大多喜欢抽旱烟、喝浓茶,主人家在准备宴席时,会特意给老人准备好旱烟袋、茶壶,放在老人座位旁边的小桌上。宴席开始前,晚辈要给老人点上旱烟,倒上浓茶,等老人抽完一袋烟、喝了几口茶,说了句 “开席吧”,其他人才能动筷子。宴席结束时,晚辈会帮老人收拾好旱烟袋、茶壶,然后搀扶着老人走出窑洞 —— 黄土高原的路不好走,坑坑洼洼的,晚辈会紧紧握着老人的手,一步一步慢慢地走,直到把老人送到家门口,还会叮嘱一句:“爷爷,明天天冷,别出门了,我给您送吃的来。” 西北人的性格直爽,但在对待老人上,却有着细腻的温柔,这份温柔,藏在旱烟的烟雾里,藏在浓茶的清香里,也藏在送别老人的脚步里。

在江南的水乡,乡宴常常设在河边的凉亭里,或者乌篷船上。江南人温婉细腻,尊老的礼仪也带着几分 “雅致”。每次宴席,主人家会用乌篷船去接老人 —— 乌篷船摇得慢,稳当,不会让老人颠簸。老人上船后,船里会铺着棉垫,桌上放着点心、茶水,摇船的人会特意放慢速度,让老人欣赏两岸的风景。到了凉亭,老人会被安排坐在靠近河边的位置,既能吹到凉风,又能看到河水潺潺,心情舒畅。宴席结束时,摇船的人会先把老人送回家,其他人才会各自离开。江南人常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忘。” 在江南的烟雨里,乌篷船缓缓划过水面,送老人回家的背影,成了水乡最温柔的风景。

在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乡宴上的尊老礼仪更是充满了民族特色。彝族的 “火把节” 宴会上,老人们会坐在火塘的上首,火塘里的火要烧得旺旺的,象征着家族兴旺。晚辈要给老人敬酒,敬酒时要双手捧着酒碗,弯腰低头,将酒碗举到老人的下巴处,等老人接过酒碗,喝了一口后,晚辈才能直起身。宴席结束时,全村人会围着老人,唱着彝族的祝酒歌,目送老人回家,歌声要一直传到老人的家里,才算结束。傣族的 “泼水节” 宴会上,老人们会坐在竹楼的走廊上,晚辈会给老人端上糯米饭、酸笋鱼,还会用温水给老人洗手、洗脚,去除一天的疲惫。宴席结束时,晚辈会撑着油纸伞,护送老人回家 —— 西南的雨季长,经常下雨,油纸伞能为老人遮风挡雨,也遮不住晚辈对老人的牵挂。

不同地域的乡饮习俗,形式不同,细节有别,但都有着同样的核心 —— 尊重老人,爱护老人。无论是东北火炕上的暖水袋,西北窑洞里的旱烟袋,还是江南乌篷船的慢摇桨,西南竹楼的油纸伞,都是 “杖者出,斯出矣” 的生动诠释,都是中华民族尊老敬长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这些习俗,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被 “尊老” 这根线串联起来,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璀璨图景。

四、现代社会的乡饮之思:尊老礼仪的失落与重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乡村,住进城市的高楼大厦;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被工作、学习、社交填满,很少有机会像过去那样,聚在一起举行热闹的乡宴。“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的场景,似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尊老敬长的礼仪,也在不知不觉中被简化、被遗忘。

在城市的餐厅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家人聚餐,年轻人自顾自地低头玩手机,老人想说话,却没人回应;宴席结束时,年轻人拿起包就走,让老人自己拎着东西,慢慢跟在后面;甚至有人因为老人动作慢,还会不耐烦地催促:“快点,我还要去上班呢。” 在小区里,我们也能看到:老人提着菜篮子,艰难地爬上楼梯,却没人上前帮忙;老人在公园里散步,不小心摔倒了,周围的人要么假装没看见,要么拿出手机拍照,很少有人主动扶起老人。这些场景,让人心酸,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我们为什么会失去那份藏在乡饮礼中的尊老温度?

有人说,是因为现代社会的 “快节奏”—— 人们忙着赚钱、忙着升职、忙着追求更好的生活,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老人;有人说,是因为 “小家庭” 模式的普及 —— 过去一家人住在一起,老人能得到晚辈的照顾,现在年轻人和老人分开住,见面的机会少了,感情也淡了;还有人说,是因为礼仪教育的缺失 —— 现在的孩子从小接受的是 “竞争教育”,强调个人能力,却很少有人教他们要尊重老人、孝顺父母。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归根结底,是我们对 “尊老” 的认知发生了偏差 —— 我们把尊老当成了 “负担”,而不是 “本分”;把尊老当成了 “形式”,而不是 “真情”。

其实,现代社会依然需要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的礼仪,只是它的形式可以更加灵活,更加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它不一定需要在热闹的乡宴上,也可以在日常的小事中 —— 比如,吃饭时给老人夹一块肉,让老人先动筷子;散步时牵着老人的手,走慢一点;打电话时多陪老人聊几句,听老人说说心里话;老人身体不舒服时,及时送老人去医院,陪在老人身边。这些小事,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却能让老人感受到温暖,也能让我们找回那份失落的尊老温度。

我有一位朋友,在城市里工作,父母住在老家的农村。每个周末,他都会开车回家,陪父母吃饭。每次吃饭,他都会先给父亲盛一碗饭,再给母亲夹一块鱼,等父母开始吃了,他才动筷子。吃完饭,他会陪父亲坐在院子里喝茶,听父亲讲村里的琐事;帮母亲洗碗、打扫卫生,听母亲唠叨家长里短。有一次,他因为工作忙,没能回家,就给父母打视频电话,聊了一个多小时。挂了电话后,他的母亲给她发了一条短信:“儿子,听到你的声音,妈就放心了。” 朋友说:“我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想让父母知道,我心里惦记着他们。” 就是这样简单的小事,却藏着最真挚的孝心,也践行着 “尊老” 的传统。

还有一位邻居,是一位年轻的医生。她住的小区里有很多空巢老人,她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看望这些老人,给他们量血压、测血糖,教他们如何保养身体。有一位张奶奶,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身边没人照顾。这位医生就每天下班去张奶奶家,陪张奶奶说话,给张奶奶做饭。有一次,张奶奶晚上突然发烧,浑身无力,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这位邻居医生打电话。医生接到电话后,立刻带着医药箱赶到张奶奶家,给她量体温、喂退烧药,还守在床边照顾了一整夜,直到天亮张奶奶的体温降下来,她才放心离开。张奶奶后来逢人就说:“这孩子比我亲闺女还亲,有她在,我心里踏实。” 这位医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现代社会的 “尊老”—— 它不是遥远的古训,而是身边人的互帮互助,是在他人需要时伸出的援手。

除了个人的行动,越来越多的社区和社会组织也开始重视尊老工作,用各种方式传承 “杖者出,斯出矣” 的精神。我住的小区里,每到重阳节,社区都会组织 “敬老宴”,邀请小区里的老人参加。宴会上,社区工作人员会给老人端茶倒水、表演节目,还会安排年轻人和老人结对子,帮老人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去年重阳节,我也参加了敬老宴,看到一位年轻人搀扶着 90 岁的刘奶奶走进宴会厅,帮她拉开椅子,给她夹菜,还陪她聊起了过去的往事。刘奶奶笑得合不拢嘴,说:“这辈子没享过这么好的待遇,现在的年轻人真懂事。” 宴会结束时,年轻人纷纷主动搀扶老人回家,没有一个人先走,整个小区里满是温暖的气息。

还有一些社会组织,专门为空巢老人提供服务,比如上门送餐、定期体检、免费理发等。在我的家乡,就有一个 “夕阳红志愿者服务队”,队员都是当地的年轻人,他们每周都会去看望空巢老人,帮老人打扫卫生、购买生活用品,还会陪老人聊天、读报纸。有一位李爷爷,老伴去世得早,子女都在外地,一个人生活很孤单。自从志愿者服务队的年轻人来看他后,他的生活变得热闹起来 —— 年轻人会陪他下棋,给他讲外面的新鲜事,还会在他生日时给他买蛋糕。李爷爷说:“这些孩子就像我的孙子孙女一样,有他们在,我再也不觉得孤单了。” 这些社区和社会组织的行动,让 “尊老” 从个人行为变成了集体行动,让更多的老人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也让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五、“杖者出,斯出矣”:从乡饮礼到人生的尊老之道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这句古训看似是对乡饮礼仪的规定,实则是对人生的指引 —— 它告诉我们,尊老敬长不是一时的形式,而是一生的坚守;不是对特定人的照顾,而是对所有老人的尊重;不是在热闹场合的表演,而是在日常小事中的践行。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会从孩童变成青年,从青年变成老人,“杖者” 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尊重老人,就是尊重未来的自己;爱护老人,就是爱护未来的自己。孔子曾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虽然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它所蕴含的孝心和责任感,却值得我们传承。在现代社会,我们虽然可以离开父母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但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忽视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一个人若是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尊重、不孝顺,又怎么能指望他尊重别人、对社会负责呢?

尊老敬长也是一种家风的传承。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如何对待老人,孩子就会如何对待父母;长辈如何践行尊老礼仪,晚辈就会如何传承尊老美德。我小时候,外婆总是教育母亲要尊重老人,母亲也用自己的行动教育我要尊重老人。现在,我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教育我的孩子 —— 吃饭时让老人先动筷子,散步时牵着老人的手,看到老人需要帮忙时主动上前。我的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已经懂得了要尊重老人,有一次在公园里,他看到一位老人摔倒了,立刻跑过去想扶老人起来,还大声喊:“妈妈,快过来帮爷爷!” 看到孩子的举动,我心里很欣慰 ——“尊老” 的种子已经在他心里扎下了根,相信它会慢慢发芽、长大,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尊老敬长还是一种社会文明的体现。一个社会是否文明,不仅要看它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要看它对老人的态度;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仅要看它的综合国力,还要看它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老人会得到尊重和照顾,会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在一个强大的国家里,老人会有完善的养老保障,会有幸福的晚年生活。“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的传统美德,正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让社会的氛围更加温馨,让国家的发展更加稳定。

记得去年冬天,我回老家看望外婆。外婆已经 80 多岁了,身体不太好,走路需要拄着拐杖。有一天,我陪外婆去赶集,路上遇到了一个小上坡,外婆走得很吃力,我赶紧上前搀扶着她。这时,旁边一位年轻人也走了过来,帮我一起搀扶外婆,还说:“奶奶,您慢些走,别着急。” 外婆笑着说:“现在的年轻人真有礼貌。” 走在上坡上,我扶着外婆的胳膊,年轻人扶着外婆的腰,外婆的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杖者出,斯出矣” 的意义不仅仅是等老人先走,更是在老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在老人需要关怀时送上温暖;不仅仅是在乡饮礼中的礼仪,更是在人生每一个瞬间的践行。

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牢记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的古训,把尊老敬长当成自己的本分,把关爱老人当成自己的责任。愿我们在吃饭时,能让老人先动筷子;在散步时,能牵着老人的手;在老人需要帮助时,能主动上前;在老人孤单时,能陪老人聊聊天。愿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让 “尊老” 的种子在更多人的心里发芽、长大,让 “乡饮礼中尊老的温度”,温暖每一位老人的晚年,也温暖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

从外婆村口的乡宴到历史长河中的乡饮礼,从不同地域的尊老习俗到现代社会的尊老行动,“杖者出,斯出矣” 的传统美德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始终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它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像一根纽带,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像一种力量,推动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愿我们都能成为这盏明灯的守护者,这根纽带的传承者,这种力量的践行者,让 “尊老敬长” 的传统美德,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永远流传,永不褪色。

喜欢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万古杀帝人间武圣:一拳锤爆普渡慈航!超人漫威历险记陈玄朝生暮死:雪洗凡尘直播算命,苏观主她又停更了冠军之光夜玄周幼薇婚心计,老公轻点疼废土中的假面骑士夺舍反派魔修让你炼得肌肉霸道?厄运缠身,全宗门跪求我出山末世大佬穿成炮灰女知青隐婚娇妻:总裁老公狠狠宠签到千年,从凡尘仆役到仙界至尊雏田:有牛啊,有牛!你同境无敌?等我八面齐聚哭什么玄幻:自降生起,为天下先重生九零辣妻追夫校花曝光我在殡仪馆抓鬼现场
经典收藏就算是假千金也要勇敢摆烂控球先生公子您命中缺我忽如一夜春风来公路求生之大玩家小师妹她修长生道林逍林萱她说的爱快穿?请领略宿主的变态美学我的神仙女仆英雄无敌之巨龙之主赵昊清冷仙尊被蓄谋已久的魔尊捡回家最后一个赶尸人顾寒煜江果果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崩铁:黑月光转白,火爆四星角色全民求生:从零开始征服迷雾世界全民:合成师,开局合成亡灵大军游戏:治疗最弱?那是你没有挂!绝地求生之我的系统能升级亮剑:我们不一样
最近更新领主:红警爆兵,钢铁洪流平万族每天百万骷髅,从零打造亡灵天灾银河道士,我的符箓专克高科技疯了吧?你管这叫新手领主?只能平A那咋了?我射的又快又强镇长大人!您的玩家正在重建世界IG来了个新打野,他能看穿地图荒野求生直播:囤货大佬震全网游戏求生:穿越一星卡,任务弑神提前降临游戏,打造深渊虫族!深海求生:落姐她霸榜了三千界CS2:菜就多练NBA:开局觉醒科比天赋诡海迷航:永夜亡魂号终末轮回:我的领域是零魔兽世界:赤色黎明三角洲:我能无限升级干员技能CS2:当你将努力做到极致NBA之双修大帝天才撞球少年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其乐自得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txt下载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最新章节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全文阅读 - 好看的网游动漫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