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宿舍窗帘的缝隙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光带。
顾从卿洗漱完毕,将叠得整整齐齐的中山装穿上,对着镜子理了理领口。
驻英使馆的办公室在一栋略显陈旧的楼宇里,推门进去时,走廊里已经传来打字机“哒哒”的声响。
负责带他的老同事姓李,是个在英国待了五年的“老人”,见他进来,笑着递过一摞文件夹:“先熟悉下这些,都是近半年英国的政策动态、各部门的对接清单,还有咱们使馆的工作章程。”
顾从卿接过文件夹,指尖触到纸页上略显粗糙的质感,认真点头:“好,我先仔细看看。”
他的办公桌是个靠窗的位置,阳光落在文件上,那些密密麻麻的英文条款似乎也柔和了些。
从英国议会近期的议案,到与使馆有往来的政府部门联系方式,再到日常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礼仪细节——比如与英国官员会面时的称呼规范、递交文件时的手势、甚至是餐桌上刀叉的摆放顺序,都一一记录在案。
“有个事儿得提醒你,”李同志端着咖啡过来,压低声音说,“跟当地部门打交道,态度要谦和,但原则不能让。
他们有时候会绕着弯子提些不合规矩的要求,得学会‘软拒绝’,既不伤情面,也守住底线。”
顾从卿在笔记本上记下这点,抬头问道:“生活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宿舍那边是租的民居,条件是简陋些,”李同志笑了笑,“一栋楼住了五六个同事,共用厨房和卫生间,晚上说话轻点,别影响别人休息。
还有,出门尽量结伴,这边治安不算太好,尤其晚上,别单独往偏僻的地方去。”
中午回宿舍吃饭时,顾从卿才算真正看清住处的模样。
一栋三层小楼被隔成了十几个单间,墙壁有些斑驳,楼梯踩上去会发出“咯吱”的声响。
他的房间不大,一张单人床、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就是全部家当,窗外正对着一片小小的草坪,几只鸽子在上面悠闲地踱步。
同事们陆续回来做饭,厨房里顿时热闹起来。
有人用简易电炉煮面条,有人热着从国内带来的罐头,说笑声混着饭菜香飘出来,倒有了几分像四合院厨房的暖意。
“从卿,过来尝尝我这腌菜,家里寄来的。”隔壁屋的同志端着个小坛子递过来,“就着面条吃,能解解乡愁。”
顾从卿接过来,夹了一筷子放进嘴里,熟悉的咸香瞬间漫开。
他忽然觉得,环境简陋些没关系,只要身边有并肩作战的同事,心里装着要做的事,再陌生的地方,也能慢慢变成“熟悉的战场”。
下午整理资料时,他看到一份关于中英文化交流的草案,指尖在“举办中英文化交流”那条上停了停——或许,这是个让更多英国人了解中国的好机会。
他拿出钢笔,在旁边认真写下自己的想法,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
窗外的阳光渐渐西斜,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顾从卿知道,在英国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未来会有无数的资料要啃,无数的细节要注意,但他心里踏实——就像当初在外交部入职时那样,一步一步走稳了,总能把事情做好。
提到举办中英文化交流展,顾从卿心里早有了个清晰的念头,说起来也简单——民以食为天。
他总觉得,吃食是全世界人民共通的语言,不管肤色、国籍如何,没人能抗拒美味的诱惑,更没人会对没见过的新奇食物不好奇。
就像神农尝百草,最初不也带着那份对未知的好奇吗?
再者说,眼下国家经济还不宽裕,若是想办什么大型展览、工艺展或是古董展,一来缺资源,二来耗成本,实在不现实。
倒不如从吃食入手,办一场热热闹闹的美食交流活动。
他琢磨着,可以教大家做些中国传统吃食,再根据当地的口味做些简单改良,既保留特色,又能让外国朋友更容易接受。
比如组织大家一起包饺子,从擀皮到调馅,手把手地教,看面团在手里变成一个个圆鼓鼓的“元宝”。
再比如演示刀削面,看面片像飞雨一样落入锅中,光是那手艺就足够吸引人。
这些活动带着点趣味性,大家边做边聊,不知不觉就能拉近距离。
除此之外,还能摆上套茶具,让大家体验中式茶艺。
看茶叶在热水里舒展,闻着袅袅升起的茶香,再学几招品茶的讲究,从舌尖到心间,慢慢感受东方文化的韵味。
说不定还能加些小吃试吃,像糖葫芦、驴打滚之类的,让酸甜软糯的滋味在舌尖炸开,留下对中国味道的鲜活记忆。
在顾从卿看来,这样的交流展,不用铺张,却能让文化顺着食物的香气渗进心里。
顾从卿把想法写在草稿纸上,笔尖在“美食交流”四个字上圈了又圈。
他对着那份文化交流草案琢磨——工艺展需要运展品,古董展更要考虑安保和运输成本,眼下国家经济紧张,这些都不现实。
可食物不一样,面粉、馅料、茶叶,都是寻常物件,哪怕在英国采购,也花不了太多钱。
“民以食为天,这话放哪儿都没错。”
他跟李同志聊起这个想法时,眼里带着点兴奋,“你想啊,英国人爱吃炸鱼薯条,咱们有饺子刀削面,都是老百姓日常离不开的吃食。
让他们亲手试试包饺子,面团在手里捏出褶子,煮出来热腾腾一碗,这种参与感,比看展更能让人记住。”
李同志放下手里的文件,琢磨着点头:“有点意思。
不过得改良下,比如馅料,他们可能吃不惯太辣或太油的,用点虾仁、玉米之类的,清淡些,或许更容易接受。”
“对,”顾从卿赶紧补充,“刀削面也可以简化步骤,不用非得学咱那手法,让他们用勺子把面团刮进锅里,图个乐子就行。
再配着茶艺体验,泡点龙井、碧螺春,让他们尝尝盖碗茶的清香,跟他们的下午茶比一比,倒也有趣。”
他越说越具体,甚至想到了现场布置——摆几张长条桌,铺上蓝布,放上擀面杖、面板、茶叶罐,再贴几张饺子捏法、泡茶步骤的简易图解,不用太隆重,反倒像街坊邻里凑在一起做饭,热热闹闹的。
“关键是让他们觉得,中国文化不是摆在玻璃柜里的古董,而是能捏在手里、尝在嘴里的生活。”
顾从卿在草稿纸上画了个简易的活动流程,从揉面教学到共同包饺子,再到茶艺展示,每个环节都标上了“互动”二字,“这样既省钱,又能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亲近,比干巴巴的展览强多了。”
李同志看着他笔下的计划,忽然笑了:“你这想法接地气,说不定真能成。
我这就跟馆里汇报下,要是批了,咱们就一起琢磨细节。”
顾从卿把草稿纸叠好放进兜里,心里像揣了个暖乎乎的饺子。
他想起四合院里,每到过年,一大家子围在一起包饺子的场景,周姥姥总爱往饺子里包几个硬币,说吃了能讨个好彩头。
或许,美食的温度真能跨越国界,让陌生人也能围坐在一起,像家人一样分享热乎的吃食——这大概就是最朴素,也最有力量的交流吧。
窗外的阳光正好,落在他摊开的笔记本上,那里除了工作记录,又多了几行关于面粉采购、馅料搭配的小字,一笔一划,都透着股要把事情做好的认真劲儿。
提案被退回来时,封皮上用红笔批着“待议”,后面跟着行小字:“形式过于生活化,恐失外交庄重性。”
顾从卿捏着纸页的边角,指尖泛白,却没像旁人预想的那样皱眉——他早料到会有这么一出。
“领导说得在理。”
他把提案往桌上一放,对着围过来的同事笑了笑,“现在不是家长里短的时候,国家要在世界上站稳脚,对外展示的确实得有分量,总不能让人家觉得咱只会围着锅台转。”
旁边负责文书的小周却急了:“可老百姓就认这个啊!
上次我跟英国同事聊起饺子,他眼睛都亮了,说他最喜欢吃大葱牛肉馅的——至少能摸、能吃,能实实在在感受到温度。”
“就是!”另一个刚从使馆回来的同志接话,“上次带个法国参赞去吃炸酱面,他蹲在胡同里呼噜噜吃了三大碗,说这才是‘活着的中国’。”
顾从卿听着,指尖在提案上的“饺子宴”三个字上敲了敲。
他知道领导担心的“庄重”是什么——是怕这种烟火气显得“不够强”,在讲究排场的国际场合里压不住阵。
“要不……改改?”他忽然抬头,眼里闪着光,“保留包饺子、做茶点这些环节,但把场地挪到文化中心的大厅,摆上咱们的青瓷茶具,挂几幅水墨画。
让厨师现场演示,旁边放个展板,讲讲饺子的历史、茶道的渊源——既让他们动手体验,又能看到背后的文化根脉,这不就‘正式’了?”
“这主意好!”小周拍了下手,“既有咱老百姓的日子气,又有老祖宗的讲究,两全其美。”
顾从卿拿起红笔,在“过于随意”几个字旁边画了个箭头,写上“生活化≠轻慢”。
他想起小时候跟着姥姥学包饺子,姥姥总说:“面要揉到劲,馅要调到位,人要坐得端——哪怕是个饺子,也得有个精气神。”
或许,国家的“威严”未必全是剑拔弩张的气势。
就像那锅刚出锅的饺子,热气腾腾,皮薄馅足,咬开时烫得人直哈气,却偏偏让人记住了那份熨帖的暖——这何尝不是一种力量?
一种让人愿意靠近、愿意了解的力量。
他把修改后的想法写在便签上,打算下午再去找领导谈谈。
窗外的阳光照进来,落在“饺子”两个字上,像撒了层金粉。
顾从卿笑了笑,觉得这事儿啊,说不定能成。
喜欢四合院:我,十岁称霸四合院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四合院:我,十岁称霸四合院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