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道的寒风卷着雪粒子,狠狠砸在唐军大营的帐篷上,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极了战场上未散的战吼。
中军大帐内,烛火摇曳,映得帐中之人脸色愈发苍白——那是刚从高句丽撤军不久的唐太宗李世民,此刻他正披着厚厚的狐裘,半倚在榻上,咳嗽声断断续续,每咳一次,眉头便拧得更紧几分。
“陛下,该服药了。”内侍捧着药碗,小心翼翼地递到榻边。
李世民摆了摆手,声音沙哑得几乎听不清:“云哥,云哥来了吗?”
内侍愣了一下,随即躬身应道:“陛下,王爷到了。”
他知道,凌云乃是陛下最信任的人,打小便在一起,从太原起兵,无论是平定窦建德、王世充,还是贞观年间制定律法,凌云都曾在幕后帮忙出谋划策,陛下常说“有云哥在,便有定海神针”。
不过半盏茶的功夫,帐外传来轻缓的脚步声。凌云身着青色布袍,手持笏板,缓步走入帐中。
他刚一进帐,便察觉到气氛不对——往日里威严挺拔的陛下,此刻竟虚弱得连坐起身的力气都没有,帐内的炭盆虽烧得旺,却驱不散那股淡淡的药味,更驱不散陛下眼中的疲惫。
这时,凌云才想起,李世民自亲征辽东后,便一病不起,不久大唐便换了主人。
想到此,他内心不免有些抽痛!
“臣凌云,叩见陛下。”凌云跪倒在地,声音恭敬。
李世民抬了抬手,语气带着几分无力:“起来吧,赐座。”
内侍搬来一张矮凳,凌云谢恩后坐下,目光落在李世民身上,却不敢多言——他知道,陛下深夜召自己前来,绝非闲谈。
帐内静了片刻,只有烛火燃烧的“噼啪”声,以及李世民偶尔的咳嗽声。
终于,李世民先开了口,他看着帐顶的帷幔,声音低沉:“云哥,你我多少年了?”
凌云垂首答道:“回陛下,自被先帝收养,已愈四十年!”
“四十年啊……”李世民轻轻叹了口气,“时间过得真快,朕还记得当年在太原,多得你的教导。
如今,西域王府的世子,郡主都已经是能征善战之士了!”
他顿了顿,咳嗽几声,继续道:“这次亲征高句丽,朕本想一举平定辽东,为后世子孙除了这心腹之患,可到头来,却只得了辽东城、白岩城,其都城久攻不下,寒冬又至,粮草不济,只能撤军……朕是不是老了,不中用了?”
凌云连忙起身,拱手道:“陛下此言差矣!
此次亲征,我军斩杀高句丽士兵众多,俘获其大将高延寿、高惠真,迁辽东城、白岩城百姓数千户入唐,已重创高句丽国力,使其数年之内无力犯边。
至于撤军,实乃天时不利,非陛下之过。当年汉武帝征匈奴,亦有多次受挫,陛下此举,已远超前人,何来‘不中用’之说?”
李世民苦笑一声,摆了摆手:“你不必安慰朕,朕自己的身体,朕清楚。
此次亲征,一路劳顿,又受了风寒,这身体是一日不如一日了。
白日里还好,到了夜里,咳嗽不止,连觉都睡不安稳。朕有时会想,若是哪天朕走了,这大唐的江山,该托付给谁?”
这话一出,凌云的心头猛地一沉。他知道,陛下此言绝非随口说说——太子李承乾被废,魏王李泰被贬,如今的太子是晋王李治。
可李治性情温和,甚至有些软弱,陛下一直担心他无法掌控朝堂,尤其是那些手握兵权的老将,以及虎视眈眈的世家大族。
“陛下,太子殿下仁孝聪慧,虽性情温和,却有容人之量,只要有贤臣辅佐,必能守住大唐江山。”凌云缓缓说道。
李世民点了点头,却又摇了摇头:“仁孝是好事,可太过温和,未必能镇住局面。
你看朝中,长孙无忌虽是朕的大舅子,忠心耿耿,但他出身关陇世家,身后有诸多宗族势力;李积战功赫赫,手握兵权,虽对朕忠心,可朕百年之后,太子能否驾驭得了他?
还有那些山东士族,表面上归顺朝廷,暗地里却仍在积蓄力量,若有机会,未必不会生事。”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朕最担心的,还是高句丽。此次撤军,渊盖苏文必定会趁机整顿兵力,若朕不在了,
他日高句丽卷土重来,太子能否像朕一样,亲率大军出征?能否像李靖、李积一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凌云沉默了片刻,然后说道:“陛下,臣以为,太子殿下虽未必有陛下之雄才,但只要陛下为他留下一套稳固的辅政班底,制定明确的治国方略,他必能守住祖宗基业。
至于高句丽,陛下此次亲征已重创其国力,臣建议,日后可采取‘袭扰之策’,每年派小股兵力突袭高句丽边境,破坏其农业生产,消耗其国力,待其虚弱之时,再一举将其平定。
如此,既无需太子亲征,亦可除了这心腹之患。”
李世民眼前一亮,咳嗽声都轻了几分:“袭扰之策?说来听听。”
凌云道:“高句丽地处辽东,气候寒冷,农业生产周期短。每年春季,待其播种之后,派骑兵突袭其农田,破坏庄稼;秋季,待其收割之前,再突袭其粮仓,焚毁粮草。
如此一来,高句丽年年颗粒无收,百姓必定会流离失所,国力也会日渐衰弱。不出十年,高句丽必成强弩之末,届时我军再大举进攻,必能一战而定。”
李世民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欣慰:“你这个主意好,既稳妥,又能减少我军伤亡。
朕之前只想着一举平定,却忽略了这长久之策。若能按此计行事,即便朕不在了,大唐也能逐步解决高句丽问题。”
他顿了顿,又道:“还有,朕百年之后,你一定要多辅佐太子。长孙无忌虽忠诚,但有时过于固执,李积虽善战,却不善朝堂之争,你在幕后,要多为太子出谋划策,调和各方矛盾,切勿让朝堂出现分裂。”
凌云跪倒在地,声音坚定:“臣遵旨!臣定当竭尽所能,辅佐太子殿下,守护大唐江山,绝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李世民看着他,眼中满是欣慰:“起来吧,朕信你。”
简单几个字,却可见李世民对凌云多大的信任。
他咳嗽了几声,内侍连忙递上温水,李世民喝了一口,继续道:“朕还有一事放心不下,便是民生。
贞观初年,天下凋敝,百姓流离失所,朕与群臣励精图治,才有了今日的‘贞观之治’。
可近年来,朕忙于征战,对民生之事有所疏忽,各地虽无大的灾荒,却也有百姓抱怨赋税过重。
朕百年之后,你一定要提醒太子,切勿重蹈隋炀帝国亡的覆辙,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让百姓安居乐业,只有百姓富足,大唐才能长治久安。”
“臣谨记陛下教诲。”凌云躬身道。
李世民点了点头,目光看向帐外,仿佛透过帐篷,看到了长安的繁华,看到了大唐的未来:“朕这一生,从太原起兵,到平定天下,再到开创贞观之治,虽有遗憾,却也问心无愧。
唯一的遗憾,便是未能亲眼看到大唐统一辽东,未能亲眼看到百姓过上更富足的生活。
不过,朕相信,在太子和你们的辅佐下,这些遗憾,终将被弥补。”
帐内的烛火渐渐微弱,天边已泛起一丝鱼肚白。李世民的声音越来越低,咳嗽声却越来越频繁。
凌云知道,陛下累了,该休息了。他起身躬身,轻声道:“陛下,天快亮了,您该歇息了,臣先行告退,若有要事,臣随时等候陛下召见。”
李世民缓缓闭上眼,摆了摆手:“去吧……替朕……看好大唐……”
凌云再次躬身行礼,然后轻手轻脚地退出了中军大帐。帐外的寒风依旧凛冽,凌云却觉得心头沉甸甸的——陛下的嘱托,如千钧重担,压在他的肩上。
喜欢大唐之混世异姓王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大唐之混世异姓王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