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清雾街,一家隐蔽的旧书店“拾光斋”内
镜头信号在此中断,直播间画面只剩下焦急寻找的工作人员和不断刷过问号的弹幕。
【人呢?我这么大的两个人呢?】
【???】
【沈博士,你带我们挽姐去干神马去了?】
【两人是在给我们暗度陈仓吗?】
书店内,时光仿佛慢了下来。阳光透过古旧的雕花木窗,在弥漫着淡淡纸墨香气的空气里投下斑驳的光柱。沈泽几乎是本能地被书架上一本《黑洞物理学简史》吸引了目光,径直走了过去。
蓝挽跟在他身后,原本带着几分“完成任务”的敷衍,目光随意扫过书架。忽然,她的视线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定格——那里陈列着几本封面素雅的小说,作者署名正是“蓝色的枫叶”。这是她早年的作品,销量平平,却蕴含着她最初的文学梦想。
她鬼使神差地抽出一本,轻轻摩挲着封面,眼底闪过一丝复杂的追忆。
“这本《星轨与尘埃》的初版,市面上已经很少见了。”
一道平静无波的声音自身侧响起。蓝挽一惊,猛地转头,对上了沈泽那双在镜片后依旧没什么情绪起伏的眼睛。他不知道何时已放下了那本物理专着,正看着她手中的书。
“你……知道这本书?”蓝挽的心跳漏了一拍。“蓝色的枫叶”名气虽大,但这部早期作品知之者甚少。
沈泽推了推眼镜,语气就像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嗯。这是她叙事风格的奠基之作,虽然技巧略显青涩,但其中对于‘孤独与联结’的探讨,比后期商业化成功的作品更为纯粹直接。”
蓝挽的呼吸微微屏住。这不是普通读者会有的评价。她强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试探性地追问:“哦?沈博士也对这类小说感兴趣?”
“文学作品也是人类思维与情感的模型构建。”沈泽一本正经地回答,然后话锋微妙一转,指向她手中的书,“比如第三章里,主角在天文台彻夜观测后写下的那段独白——‘我们皆是星辰碰撞后激起的尘埃,在亿万光年的孤寂中,偶然相遇,构成短暂而明亮的星轨’——这段描写,虽然文学性上夸大了概率,但情感内核与宇宙中生命形式的偶然性与联系性,有异曲同工之妙。”
蓝挽彻底愣住了。
这一段话,是她当年在某个偏远天文台采风后,心潮澎湃之下写就的,从未在任何访谈中提及,也极少有读者会注意到这段看似背景铺垫的描写。而他,不仅记得,还用他独有的、属于科学家的方式进行了精准的“解构”与……认同。
一种难以言喻的震颤从心底升起,像是一根沉寂已久的琴弦被一只笨拙却意外精准的手拨动了。
她看着眼前这个一脸学术专注、仿佛在探讨课题的男人,之前觉得他古怪、难以沟通的印象瞬间土崩瓦解。一种被深刻理解的、隐秘的狂喜攫住了她。
“你……”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你真的是‘蓝色的枫叶’的书迷?”
沈泽似乎并未察觉她的失态,只是坦诚地点了点头,依旧用他那缺乏起伏的语调说:“是的。她的作品,逻辑架构清晰,情感变量设定合理,是很好的观察样本。尤其是她对‘观测者视角’的运用,类似于量子力学中的……”
他后面关于“观测者悖论”与叙事视角关联的长篇大论,蓝挽已经听不太清了。她只看到他镜片后那双总是显得有些疏离的眼睛,在谈及他理解的“故事模型”时,竟透出一种纯粹而专注的光芒。
这一刻,她恍然明白了。
顾一白的真诚,是阳光下的溪流,清澈见底,却一览无余。而沈泽的“痴”,是深海下的火山,表面平静甚至冰冷,内里却蕴藏着足以撼动人心的、对她精神世界最核心部分的共鸣与理解。
她忍不住轻笑出声,打断了沈泽可能即将开始的、关于文学与量子物理关系的万字论文。
“沈博士,”她弯起唇角,眼底重新漾起那种知性而略带神秘的光彩,这一次,真切了许多,“有没有人说过,你……真的很会夸人?”
沈泽闻言,脸上浮现出一丝真实的茫然,似乎在认真思考这个评价的准确性:“我只是在陈述客观分析。”
看着他这副样子,蓝挽心中的最后一丝犹豫也烟消云散。她将手中的《星轨与尘埃》轻轻放回书架,语气轻松而笃定:
“走吧,书呆子。为了回报你这位‘资深书迷’,我带你去个地方,那里有比这本书更完整的‘观测样本’。”
她主动拉起他的手,走向书店外。窗外,清雾街的丁香花开得正盛,氤氲的香气仿佛也染上了别样的甜意。
一个半小时后,当镜头再次捕捉到他们时,两人之间那层无形的隔膜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外人难以介入的、微妙的默契与亲近。
周围的弹幕很惊奇。
【咦?你们有没有发现挽挽和沈博士之间的氛围有些奇怪?】
《快穿:偏执美人揽腰宠》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才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才小说!
喜欢快穿:偏执美人揽腰宠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快穿:偏执美人揽腰宠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